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多元农村——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发展论坛暨第七届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大赛开幕式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12-12-12    浏览次数:


    1212日,由威尼斯论坛wnsr联合江苏省作物学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委员会主办,威尼斯论坛wnsr大学生科协承办的农业农村发展论坛暨第七届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大赛开幕式在南农大教四楼报告厅举行。江苏省作物学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卞新民教授、南京市农业广播学校校长周一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诸培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区域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朱利群副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以教授代表发表主题报告和学生代表发言的形式展开,从多方面对当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引导第七届新农规的参赛者深入了解“三农”问题。这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有利于当今农村发展道路中存在问题的交流,也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走进“三农”、关注“三农”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周一波校长就科技创新方面结合南京农业发展做了详细报告。他说到,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全方面进行科技推广、科技转化、科技创新,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技创新,已不单单是运用到农业中的技术创新,而是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创新,”他说,“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路。”由于劳动力“空心化”现象突出,江苏省现已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侧重点转向农民培训,突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性。再者,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及农民收入与食物安全的双重挑战。因此,扬科技之长避资源短缺之短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报告中,他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说到生物农业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助攻方向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周一波校长的报告,不仅阐释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也让我们站在“都市建设”的角度认识了“新农村建设”。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新农村建设

    诸培新教授就实际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现象­——严重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

    诸教授说,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是二元社会的因素——农村公共投资的短缺。诸教授笑着说:“拿一个简单的现象来说,现在有的村子有钱修庙却无钱修建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环境长期被政府忽视,从而使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政策、制度、人员、经费和相应基础设施做支撑。诸教授根据其调研中的主要结论指出,要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污染问题治理经费保障是基础,领导重视政策是关键,村民要相对有利在生活垃圾机制之内,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治理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协调性,并希望可以通过采取多层镶嵌式管理模式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污染问题。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到建设中的污染问题,都可以划归到一个核心问题——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对此,卞新民教授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政府实际过程中对农业规划的投入,远不比我们看到那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和浪费问题,就是要从农业资源利用着手。”卞教授意味深长的说到。从他的话中,我们便可体会到农业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利用资源,要先从了解资源入手。他在报告中指出,农业资源的利用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全面综合利用、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而资源利用的最终目标,不仅要体现在经济方面,更要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态方面。卞教授倡导要利用信息化、高经济效益、循环技术、节本技术等途径来协调规划的落实以及资源配置的关系。

                             立足当代,着眼未来

    在教授专业的报告之后,论坛还安排了南农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第六届新农规大赛冠军得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其中,研究生代表徐敏轮从重视农业规划的重要性出发,在农业资源保护以及优化农业资源空间配置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本科生代表朱旭从“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关注‘三农’”、“作为本科生该关注什么”以及“实践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讲说;李浩华结合其SRT项目以及新农规参赛经验谈了他对“居住、生活、生态环境”三者的看法,并向即将参加第七届新农规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赛经验。

    论坛在卞新民教授宣布“第七届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大赛正式开幕”后结束。纵观本次论坛,不难发现,教授和学生的主题报告是相辅相成的,既立足于当今中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又看向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完善与提高。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然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会停,大学生探索新农村之路的脚步更不会懈怠。